我家有女初长成
“打死我也不想去学校了”,这是MBC夏令营中六年级的XY同学说的。新学期的到来,爸爸发现女儿从原本暑假开朗自信的状态,变得又情绪化起来了。
XY一个当代孩子中拥有自己的独立思维、行动力强、人际关系强、领导能力强的少有学生,却被应试教育下唯一评价标准而限制住了。
爸爸的话,我的女儿是一定要出国去的,在这个绵羊式管理的教育中,老师期望每个学生都是乖乖听话而又学习好的学生,看到个性化的孩,特别学习又不太好的孩子总是把孩子的自信打击到底。女儿对音乐的发音不好,老师说:“XY,你怎么唱歌像驴叫。”这以后原本回家还哼歌的孩子,打死也不再唱歌了。这个学期孩子去完学校一周就对我说了这句“打死我也不想去学校了”。而因为学校遇到的这些事情,孩子内心有着压力,使原本的学习受到影响,回来她的妈妈又忍不住的再说她几句,导致现在孩子对我们也都很疏离。
现在我和她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她变的几乎不和我交流,加上青春期的特点,连我有时牵她,她就躲的老远,嘴里还念着“男女授受不亲”。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发现我束手无策,我现在想着就是让孩子快些念完初中到国外去读书,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拥有自己的个性。在我心里,我并不认为学习就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压抑。
XY因为从幼儿园起父母选择了私立高级的幼儿园给孩子,当时的孩子表现的特别棒。一到小学进入绵羊式管理后,孩子就一直都感到不适应。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不太好,其它能力都特别强。我记起孩子在MBC的第一天就被孩子们多票选举成队长,在管理队伍方面得到好多小伙伴的认可。
爸爸也向我们分享了孩子的生活事件,XY在小区里的人气指数特别高,很多人都不认识爸爸妈妈,可是对XY他们都熟。印像深刻的是,有一次爸爸晚上回家停车后,坐电梯碰见保安,由于保安可能是来小区不久,爸爸也常因为应酬都很晚回家。保安问他:“先生你住哪?在小区好像很少看到你。”爸爸本来想说自己住在几号楼的,但他回转告诉我和你说一个人你就知道了,XY这个孩子,我就是她爸。保安连连点头说:“认识,认识,你就是他爸呀,你们家在几幢几号,是吧?”
还有XY和小区外面的很多店面的老板都认识,家里常常少了生活用品,都是她打电话叫人送上来,价格还比别人的便宜,还告诉我哪个店里的人和我们是老乡。在他们学校也是,我们去买包子,我买一元钱四个,她买一元钱五个,别人还就买她的帐。
爸爸讲了好多女儿从小到大发生的事情,在他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能力的孩子,在学校却得不到认可?最后爸爸宽尉自己读书好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却又担心因为读书不好,而被学校否定孩子,让原本拥有这么多优秀能力的孩子变得自卑。
面对这样的现状MBC情商训练营能否帮助XY呢?
在这里我们不谈如何做,很多的家庭的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学习成绩而掩盖了孩子身上其它的优点部分。做为孩子后天成长的环境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而后天环境中包含三个:家庭、学校、社会。
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在学龄前,我们的家长都会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可是一但上到小学后,我们的对孩子的看法却受到了更多外围的影响,特别是学校老师的影响。于是在后天环境中,原本拥有主导力量的家庭环境开始入围到学校环境里了。
家长常常成了老师们的后盾;或是老师情绪的出口;又或是老师责任分担的一份子;更是受学习成绩左右的帮凶,忘却了我们原本拥有主要影响的能力。于是我们从支持者变成了要求者,我们从主导事情的主人,变成了被动的帮手。而发现我们当帮手让孩子出问题了时,却开始责怪起那个主谋了。于是我们的嘴里都是“我们无力改变当今的教育制度。。。我们也无法改变老师的做法。。。。”这样的语言,暗示给孩子的是“原来我最信任的爸妈也没有办法帮助我。”开始孩子是讨厌老师、讨厌学习、不信任父母。久了,孩子知道无力反抗,却又没有学到自我改变与突破的好方法,只有用最无奈的方式“自暴自弃”来面对。于是我们的家长也就开始责怪起自己的孩子来,感觉孩子真是不争气,不懂事,不聪明。。。。。。。原来我们都在做“已所不欲却施于人”的事,最后我们迎来的是消积、是错永远在对方、是无力改变现状。。。。。
如果当初我们认定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塑造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会学会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协调关系。坚持相信我的孩子是最棒的,是独一无二的,是有力量的,那么我们无论后天遇到什么环境,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去解决,我们不会找不到出路,我们不会埋怨,不会失落,更不会说“没有办法”。原来这一切都是因我而起!
对XY重拾自信并不难,我们从哪个时间开始转变都可以拥有选择的权力。我是选择继续像现在一样逃避学校,让自己难受;还是选择更好的去融入学校,让自己快乐。这是我们家长要反思的,路不只有一条,快不快乐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当然坚持与支持的力量才能让快乐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