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第二届放松节上,50组亲子参加了沙盘游戏。家长希望沙盘很神,不仅能看出孩子存在哪些问题,专家还能告诉他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上周,今天心理研究院对这些沙盘作品逐一分析。 今天心理研究院情商训练师布丁这样回应家长们:我们希望家长能在沙盘游戏中觉察到自己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一说自己孩子的缺点、问题,很清楚,却从没想到孩子的缺点、问题背后是什么?其实,孩子的缺点、问题就是孩子的需求。只要家长学会用心感受孩子的需求,无需请教专家,自然就会明白该怎么对待孩子,孩子的缺点、问题也就有了解决之道。

厦门第二届城市放松节——家庭亲子沙盘游戏
强势母亲让孩子刻板、退缩 专家支招:学会示弱,用情感来沟通 “你怎么会这么摆?应该这么摆!” 这是强势家长在沙盘游戏交流时间里对孩子最常说的语言。沙盘陪伴师们发现,居然有这么多强势家长!而且多是强势母亲! 强势家长自己做沙盘时往往有过分追求完美的倾向,拨沙、摆沙具都一丝不苟,对孩子的部分也一样要求严谨。 “坐直!”看到女儿摆沙盘时驼背,几位强势爸妈都是一巴掌拍在女儿背上大声喝斥,根本没考虑这是在外人面前。如此几次,最后女儿的脸色已经很难看了。布丁说,强势家长用强制来达到目的,很少用软化、弱化的方式,其实女孩子情感细腻丰富,用情感沟通,比如说,“宝贝,挺直腰背更美哦!”效果一定好得多。强势家长“不懂得示弱”,实质上也是不相信、尊重孩子自己有成长、改变的能力。 你会看到强势家长的孩子,摆沙盘呈现很明显的特点:线性思维,中规中矩,无法突破。摆东西讲求对称(这提示孩子有些强迫的倾向),对爸爸妈妈摆的东西眼光也很僵化。比如爸爸摆了一个大南瓜,比房子还大,孩子很看不惯:南瓜怎么可能比房子还大! 所以,很多孩子花很多时间在纠正爸爸妈妈的幼稚、错误。有一个孩子,7轮机会,有6轮在移动爸爸或妈妈摆入的沙具。 布丁问:“你浪费了那么多机会,去修改别人的东西,结果你喜欢的沙具反而没机会摆了,你不觉得可惜吗?”孩子说:“我也觉得有些遗憾,可是他们那么摆确实不对啊。” 布丁说,这样的孩子优点是认真、讲求细节,做技能型工作会做得很好,只要给他一个模式,你可以料到结果一定不差。可是因为他们看问题只有一元,没有多元,思维刻板,也很容易获得观念、信念,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这样就内化了很多冲突。对周围的人和事接纳度低,没有朋友;看到的都是别人不对的地方,会花很多精力去改正别人的“错误”,会活得很辛苦,而发现改变不了别人时,就转变为抱怨、指责别人,情绪总是负面的。 家长承认布丁说得对:孩子在学校很不快乐,觉得同学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强势家长的孩子还有另一种类型,就是不自信、封闭及至退缩,比较多摆放栏杆、绿蓠等沙具,沙具的方向也多朝向过去的方位。为沙盘作品取名时,有的孩子取的名字一遭家长反对就立刻放弃,同意爸爸取的名字。
家长没有感受力,孩子很受伤 专家支招:先了解、接纳孩子特质,感受比要求重要 一个女孩子在家门口摆了只狗,被爸爸移走。她又在家门口摆了个亮晶晶的烛台,又被爸爸移走。 在互动环节,爸爸问:“你在家门口摆那么凶的狼狗干什么?” “狗狗在这里看家啊!”女儿回答。 “我们家很安全,我们不需要这么凶的狗。”爸爸坚持这只狗应该移走。爸爸觉得,烛台摆在家门口,也是莫名其妙。 布丁问这个孩子:“狗狗在这里是想做什么?” 孩子说:“它想到家里能找到些吃的。” “那烛台为什么摆在家门口?” “因为烛台漂亮啊,摆在这里每个人经过都会看到。” 布丁问那位爸爸:“你有感受到孩子吗?” 爸爸说:“可是那只狗真的很凶啊!” 布丁说,很多孩子在我们这里玩得流连忘返,不肯走,因为他们感到被理解了。这位小女孩说的,是她自己的需求:她想到家里找些“吃”的,她想她能被人看到、欣赏,她渴望更被人关注、关心。 可是家长根本感受不到她的需求。 布丁说,在沙盘里,很多家长不感受孩子,夫妻之间互相也没有感受,倒是孩子一直在感受父母,努力配合着父母的想法。生活中这些家长肯定也是如此,对孩子没有感受,只有强制性要求。 布丁建议,很多家长真的太急了,孩子话才讲一半就打断孩子,根本没机会听到孩子后面那句话,久而久之,孩子就把这句话藏在心里,不想表达了。家长应先了解孩子的特质,接纳孩子适合成为什么样的人,感受孩子比要求孩子重要。家长不懂孩子,就急于按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去训练、要求他,只会让孩子感到被否定。
过多给予,让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 专家支招:创造条件帮孩子自己去获取、表现 “我不知道。”“还好。”“算是吧。”这个小男孩,布丁从头到尾都很难对上话,问什么都得到以上回答。布丁说,爱说这几句口头禅的孩子,不是选择性缄默症就是溺爱型家庭的孩子。 溺爱型家庭过多的给予,不论孩子需要不需要都给予,结果孩子无动机无需求无兴趣爱好。因为在他还没来不及产生需求时,爸爸妈妈就想到了,给予了。他根本不用开口表达需求,当然得到时也不会感到特别开心。 这类孩子情感上依赖父母,也没什么主见。摆沙盘时眼睛都看着家长,家长往沙盘里摆什么,他就相应地跟什么。 有一个小男孩,沙盘做到一半,妈妈接了个电话,报告好消息:我们有两张周杰伦演唱会的票了!孩子却没什么反应。看上去妈妈比儿子还兴奋些。布丁问他:“你喜欢周杰伦吗?” “还好吧。” “你喜欢他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 其实他还是有动机、有需求的。布丁问妈妈,孩子有什么做得特别棒的?妈妈说,早上儿子先去练跆拳道,练完想穿着跆拳道服装直接过来玩沙盘,被制止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想穿着跆拳道服上街?可能他今天表现得特别棒,感到被认可,想展示一下自己。” “我知道,虚荣心作祟。”妈妈说。 “孩子想表现一下自己了,这不是你希望的吗,你却压抑他。” “衣服汗湿了啊!” “那又有什么关系?他是男孩子,你就让他穿着那套衣服走一趟有什么了不起的?” 布丁说,其实这位妈妈很清楚知道孩子的问题,但没有看到问题背后就是孩子的需求。她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帮孩子自己去获取他想要的,展示自己,获得被认可的成就感。
——摘自《厦门晚报》福落伊得 布丁 厦门第二届城市放松节活动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