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写的感受父母的心卡。
很多妈妈自认“保姆、家教”得不到爸爸的支持
周日的心灵主题亲子活动,让都市年轻夫妇有机会带着孩子操练起来,在现场互动中发现问题。 去年12月28日“我的家”主题,让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发现,那就是很多都市年轻妈妈在亲子关系中的价值感竟然这么低,而且得不到爸爸的情感支持,使她们的情绪无处宣泄,最后悉数落实到孩子身上。 “我的家”设计了五个问题:在你家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最不喜欢的是什么”;“你是什么身份(觉得自己更像什么)”;“这个家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你觉得家里还缺少什么”。孩子们的回答,8岁以下的,对家的概念更突出对实物的需求;8岁以上的,更突出对情感的需求。 家长在家庭中最关心的都是“孩子”,整个家庭生活的重心与寄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但缺少的都是一种情感。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妈妈们的回答。对“你是什么身份(觉得自己更像什么)”,答案有“保姆”、“免费的家教”、“骆驼”;对“家里还缺少什么”,有“家庭团聚”、“爱”、“在一起的时间”、“沟通”。 有些妈妈几个回答联系起来一看,很明显能感受到一份很不快乐的情绪。妈妈在家里多以“付出”与“管”为主,在“付出”上她们对自己“保姆”的形容,给人的感受是对自己的付出缺少价值感,缺少自我肯定;而在“管”上面,不用说更承受了很大压力,尤其是“管”不好,孩子更加叛逆、对立、关系破裂,那份“都是我当坏人”的不舒服、不开心更是难以承受。 超过一半的妈妈认为,家里缺少“家庭团聚”、“爱”、“在一起的时间”、“沟通”。从中不难感受到妈妈对爸爸的那份抱怨,对情感的需求,感受到爸爸在家庭中的缺失,特别是情感付出上。很多爸爸更像一个投资者,他们在外赚钱,对家庭只投资金钱,没有投资时间与情感。但是爸爸意识不到这点,反过来数落妈妈只会花钱,孩子没带好。结果妈妈的情绪全部转嫁给孩子。 当妈妈们清晰地看到这点时,她们都有所触动。
 爸爸妈妈体验什么是“信任孩子”
去年12月14日的“信任之旅”亲子活动,爸爸妈妈体验到,什么叫“信任孩子”,“信任”的力量有多大。 孩子们全部绑上双手,家长们全部蒙上眼睛,由孩子引领家长经历“高山、山洞、独木桥、雪地”四个环节,将家长带至安全岛,期间只能用语言交流。 很多孩子在指挥时,语言表达较弱,家长就急得叫起来:“到底是左边还是右边?!这边是左边,那边是右边,是哪一边?!”有的家长还没有听明白孩子指挥,就开始发话,让孩子不知所措;好些家长很耐心听孩子讲解,却忘记了沟通,因此行程变得特别缓慢。 第二阶段,我们改变了方式,让孩子再次引导,但这次引导的是别人家的家长。结果,所有“导航员”(孩子)都进步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孩子在第一阶段导航自己的妈妈时,好像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比如左右不清、拐弯不懂、上楼梯也不说,这次导航别人的家长,却变得非常流利。 在分享时,拓训师请家长觉察一下,当营造了这么一个环境,绑手、蒙眼,情绪与肢体沟通都被限制了,沟通只能借助语言时,整个过程中你和孩子是怎么用语言沟通的? 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当导航员,爸爸妈妈刚开始都是不信任,第一阶段是开头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过程中用语言表达不信任孩子,最后的结果自然也还是不信任孩子。而第二阶段,开头也是不信任别人的孩子,过程中因为毕竟是别人的孩子,所以那些不信任的语言不好出口,被限制住了,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发挥得出人意料地好,对孩子充满信任。 这就是真正地信任孩子,和信任之后的力量……一位家长说,我发现,以前我看孩子,总认为优点是应该有的,不足是必须马上改掉的,老挑孩子毛病,孩子变得叛逆、不自信,母女之间关系紧张。我并没有信任我的孩子。 ——摘自《厦门晚报》福落伊得 布丁
本次活动是情商训练工作委员会、《厦门晚报》情商公益活动之一。更多活动详情或参与活动报名,可留意《厦门晚报》“心灵”栏目公告、本网站公告或直接致电垂询:0592-2660938、2660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