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用太阳画出世界系列之三
纯粹的太阳
 作者:9岁,女孩 画作描述:微笑的太阳,有红色的光芒,太阳的话是:“太阳你很好。”
家长解读:这是家长们都认可的一幅画,原因是画面工整,与现实太阳形状很符合。 孩子解读:孩子们也比较喜欢这幅画,认为它“工整、认真”。 拓训师分析:太阳充满着微笑,能感受到孩子内在的阳光。整幅画很规则,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也是很多家长理想中的乖小孩。孩子在活动中给自己取名“粉色的小兔”,表现很乖,很认真,始终坐在位置上。 拓训师建议:孩子需要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让她去接受更多的可能,规范化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好,但对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家长不要总要求孩子做“对的”事情,也要让孩子去犯犯“错”,这样利于孩子对事物认知的多面性。
少了光芒的太阳
 作者:10岁,男孩 画作描述:太阳比较缺乏色彩,没有画光芒。构图很圆、很规矩。太阳的话是:“我给你们带来光明了!”
拓训师分析:整个画面没有色彩感,孩子在情感上受到的关注较少。画面的规规矩矩可以感受到孩子从小被压抑了很多情感,因此对自我认同感较弱。在人际关系上,孩子更易跟随他人,缺乏主见。 在家长猜哪幅是自己孩子的画时,这个孩子期待的眼神是所有孩子中最明显的。妈妈没有找出他的画,他特别激动,猛地站了起来,坐回座位时,显示出一种失落的表情。拓训师问:妈妈没有认出你画的画,你是什么感受?孩子回答:很悲伤。 这是一个很想引起别人关注的孩子,全过程想回答问题,很积极地举手。 拓训师建议: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孩子大胆释放心中的情感。积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多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否认孩子的做事方法。让孩子多听音乐、多去户外运动,多与小伙伴互动。
大人们的“感受”到哪里去了?
拓训师把孩子们的画全挂起来,指令很清楚:请家长先把孩子们的画都好好看一遍,用心体会,然后说说感受。 可是家长都很着急说。不过才刚刚走到图画前,不过才刚刚站稳,话就涌到嘴边:“太阳怎么可能是绿的?像鬼脸,很恐怖。”“这太阳不够圆。”“怎么有三个太阳?”“指令”早就忘了,“感受”呢?随着那些脱口而出的话语,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太阳”说的那句话,有的家长根本没有认真读、认真感受。只有当太阳说的话似乎是负面的时候,“终于下山了,在天上真郁闷”,家长这下注意到了:“这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其实,那句话有孩子的字迹,有孩子的情绪,诸多信息,稍稍在上面停留一下,可以会有一些感受的。 爸爸妈妈和孩子对“太阳”的感受差别好大。爸爸妈妈喜欢的,都是很像太阳的“太阳”:红色的、够圆的,有光芒的,不允许个性化的创意。孩子们大多喜欢有创意的“太阳”:有想像力的、色彩丰富的,管它形状是不是圆,颜色是不是红的。 感受不到图画,连孩子也感受不到。家长注意力都在评价、表态上,忙着在说“自己”,说自己的观念、标准,“这个好”,“这个很奇怪”,所以很少去看孩子。而孩子们呢,全都眼巴巴盯着爸爸妈妈的脸,脸上的表情真是千变万化,家长每一句评论都牵动着孩子,一会儿急得站起来,一会儿差点跳起来,一会儿坐回去拍大腿。家长其实看一下孩子的神情,猜中自己孩子的画,根本不难。最终,只有一个家长猜对自己孩子画的画。在这个过程,我们看到,孩子一直在努力感受爸爸妈妈,而爸爸妈妈没有感受到孩子。 ——摘自《厦门晚报》福落伊得 布丁
本次活动是情商训练工作委员会、《厦门晚报》情商公益活动之一。更多活动详情或参与活动报名,可留意《厦门晚报》“心灵”栏目公告、本网站公告或直接致电垂询:0592-2660938、2660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