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近年来屡遭诟病,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却似乎愈演愈烈。从私立到公立,由城市至农村,这种被多数幼儿园和家长誉为“早期开发”的教育方式,在越来越多幼儿园普及开来,小学的算术、拼音、英语等课程被下移至大班甚至中班,令幼小身躯负担陡增。
幼儿教育“小学化”怪谁呢?怪幼儿园吧,幼儿园不这样做,家长不干,生源保不住;怪家长吧,别人都这样做,你不做就输在起跑线上了;怪管理机构吧,人家说出台的政策规定绝对不许这样做。有人提出是很多小学屡禁不止、暗中进行的选拔考试所结的恶果,小学方面说,小学的课程在幼儿园都学了,到上小学时容易出现厌学等不良心理。这到底怪谁呢?难道怪孩子?
专家指出,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惯了不易变。据此,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结果是什么?有人会说这是拔苗助长,而笔者要说这会使幼儿园成为制造小书呆子的场所。如依照“世上只有分数好,高分的孩子像块宝”的路径走下去,小书呆子变成了大书呆子。在如此教育生态中,要培养创新人才,从何谈起。“钱学森之问”可能永远要问下去。
笔者认为求解幼儿教育“小学化”难题不是不可以,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以下两个故事或许能让人们有所启发:一是发明避雷针的富兰克林,他的父亲是开工厂的,在富兰克林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让他随意到工厂里玩,东看看西玩玩,但正是在这种玩中,使他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二是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很贪玩,上学不到3个月,就被学校开除了,但他的母亲很了解他,不认为爱迪生是坏孩子。于是担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任意让小爱迪生按自己的兴趣去玩。正是在玩中爱迪生的一个又一个发明“喷涌而出”。
幼儿教育“小学化”,谁都骂它,但到实际中又都被迫或有意无意地维护它,这也许就是其在骂声中蔓延的原因吧!破解幼儿教育“小学化”并不难,说起来,可能人人都能找到解决之道,但为何又会成为无解之谜?如果不痛下决心,表面上看,好像没有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从国际竞争角度和长远看,我们可能已经输在孩提时候。我们不是总说这也要从娃娃抓起,那也要从娃娃抓起,可为何在幼儿教育方面知错也不改呢?
信息来源 中新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