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日报》希望我就窦唯烧车事件写一篇文章。要深入理解窦唯烧车这一事件,需要与窦唯直接接触,与他沟通。我没见过窦唯,无意对他作什么评论,但这一事件勾起了我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窦唯烧车这一事件,使我感觉他的心里似乎积压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包括委屈和愤怒,一旦遇到一个缺口,就像洪水泛滥,就不可遏制的爆发出来。 在当时的情况下,窦唯是非要发泄出来的。不发泄不行,不发泄可能就精神分裂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他烧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说,这车烧得还划算。在积压了很多很多的委屈和愤怒的情况下,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宣泄渠道,很可能就精神崩溃了,进精神病院了。——或者他会对人攻击,对人造成伤害。这两种情况都比烧车还严重。 很多人觉得窦唯的神经不大正常,但他的问题不是简单地贴一张标签就可以解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来追溯。 无可非议,摇滚乐也是一种艺术。它的精神也是艺术的精神。艺术的精神就是热爱生命和创新。摇滚乐也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但摇滚乐似乎更强调求新求异,强调直觉。这要求搞摇滚艺术的人有更多的原发性创造力,更充沛的激情,更强的即兴演唱和演奏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每个人都具有摇滚乐的潜力。如果谁有过状态极佳的时候,曾经扯开嗓子自由地吼过几句,那么他就或多或少体验过摇滚精神。如果他吼的几句是他即兴创作的,那么他更是表达了摇滚的创造力。 那么,搞摇滚的人如何才能够获得和保持这些能力呢?要保持这种摇滚能力,就需要让自己的人格进入和保持在自我实现阶段。摇滚乐不过是自我实现人格状态的一种副产品。简单地说,摇滚乐者也需要成长。而成长需要修炼。 某些摇滚音乐人是极有天赋的,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也很好,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瓶颈”,或者说木桶的短板恰巧是他们自身的人格。他们的心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不是说其他人就没有问题),但由于他们职业的特点,他们却很可能比一般人更不重视这些问题。 从1998年开始,我把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应用,办工作坊、搞个体咨询。不时听到一些艺术界的朋友感叹:“艺术界有的人的心理问题太大了!”这些人活得很痛苦,但他们之中,很少有人会去做心理咨询。原因在于,艺术创作需要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在当前中国心理咨询还不是很普及的情况下,他们去咨询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形象,挫败他们的自信。更简单一些说,他们很难放下自己的面子。 这些人也许有自我实现的闪光,但其人格还没有真正上升到自我实现阶段,而是停留在自尊。殊不知,把自己豁出去,超越自尊才是自我实现。 非自我实现的摇滚是寿命短暂的摇滚,它没有后劲,所以摇滚乐者也需要修炼自己,把自己理顺了,才更能有突破创新和求新求异。 有的摇滚乐者靠酗酒、吸毒、寻求刺激来寻求灵感,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人有三种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性健康。摇滚乐者也要追求三种统一的大健康,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创新的能力,长久地闪耀摇滚精神。 三者有不一致的时候,一个人可以在身体不健康、甚至心理也不健康的情况下搞创作,但其创作是不可能持久的。例如,凡高,甚至贝多芬都有一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他们也有创作状态不稳定的时候,如果他们的身体、心理更健康,其能量就会更畅通,会有更多的创作的激情,会创作出更多的伟大作品。 作为摇滚乐者,如果没有心理健康,去片面追求情绪的宣泄,灵性的发挥,他的艺术生命是不会长久的,要么会很快江郎才尽,要么精神崩溃。例如凡高就在分裂的情况下自杀了。 关于摇滚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摇滚乐者没有必要追求心理健康,偏激、歇斯底里、病态有助于玩摇滚。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有误解。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不偏不倚、正经八百,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能量畅通,有高度的觉察力。摇滚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离经叛道、另辟蹊径。我认为,刀郎尽管唱了很多老歌,但其中也不乏摇滚精神,例如唱“怀念战友”时的激情和音量对比就隐隐传出一些摇滚素质。 对于摇滚乐者来说,其音乐是他们的人格状态的自然的外化。不管什么艺术家,保持能量畅通的状态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自己的心理障碍和心理情结解决得尽量干净,甚至达到“空”的状态是最好的。“空”的含义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执著,能够活在当下,该干什么,就能够干什么,只要愿意,什么都有可能有。能够放空的艺术家,在需要状态的时候,常常可以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出来。需要幻想和想象的时候,幻想和想象得比其他人更好;需要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比其他人发挥更好。 关于心理健康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作曲、演奏、指挥三位一体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他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很不成功,重挫之下得了神经症,但是通过心理学家的治疗和调整得到了恢复,过了几年写出了出色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崔健的创造力比一般摇滚乐者要旺盛一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人格相对要更健康。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摇滚音乐对唤起人们的激情方面,起过一些冲击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形势变了,摇滚曾经有过的一些冲击力似乎也衰落了。我从1986年左右时开始注意摇滚乐。崔健的“一无所有”的呐喊的确有一定震撼力,使人耳目一新。现在我摇滚乐听得很少,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人还能够从现在的摇滚乐中体会到这种力量? 其实,社会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有摇滚的,只是摇滚歌手们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已。 和谐社会应该提供人们能量和情绪的宣泄渠道,和谐社会也应该保持活力和必要的刺激。时代需要摇滚乐人能不断成长。 窦唯的烧车事件显示他有严重的情绪问题需要处理。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他是心理病人,而是他如果早一点咨询,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了。他也会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传统的看法以为只有心理病人才去心理咨询,我的看法是人人需要心理咨询。其实,心理学可以有的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人成长,任何人只要还不是完美的人,心理学就能够为他提供帮助。
转自:http://www.xujinsheng.com/New%20articals%20of%20%20Xu.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