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姆·崔利斯(Jim Trelease),美国专业亲子阅读专家,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对他们最伟大的爱,就是从小为他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情感交流和学习方式。他撰写的《朗读手册》,帮助了无数家长和孩子,2006年底被介绍到中国。我们从中摘选了一些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
朗读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亲子共读对孩子的社会技能及情绪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吉姆·崔利斯提供了一个见证:一个叫珍尼弗的孩子,出生时即患有唐氏综合征,被认为将会全盲、耳聋而且严重智障。但她的父母并未放弃,而是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给她朗读。4岁时,经测试,珍尼弗智商高达111。
一个孩子,因为有每天给自己读书的父母,命运会有很大的不同。最近的阅读研究证明,对任何性别、种族、国籍和社会背景的孩子来说,阅读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在未来更成功以及生活得更幸福。“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在幼年时学点什么,我的建议是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中国儿童阅读指导专家阿甲说。
人与书并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必须有媒介——父母、亲戚、邻居或图书馆管理员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当你给孩子朗读时,你扮演着一个示范的角色。儿童早期的能力之一就是模仿,他模仿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我们都发现了儿童对于广告的兴趣及极强的模仿能力。在此我们要向广告商学习,销售一种名叫“阅读”的商品。
朗读禁忌
■ 别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因为你的厌恶情绪会表现在朗读上,造成负面效果。
■ 不要让孩子的负担太重,选书时,考虑一下孩子的智能、社会背景与情感状况,不读超过孩子理解程度的书。
■ 如果没有足够时间做好这件事,不要开始朗读。读一两页就停下来,非但无法刺激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会扼杀阅读兴趣。
■ 别把书当成威胁—“如果不收拾房间,今晚没故事听!”当孩子看见你把书当成武器时,对书的态度会由积极转向消极。
“给儿子朗读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Echo 34岁 儿子5岁
“儿子6个月大时,我就推着婴儿车带他到报刊亭买《婴儿画报》,然后放到他自己手里,有很多行人惊呼:快看,那么小的孩子就在看书呢!儿子4岁的时候,属于他自己的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他的爸爸。他经常拿一本书在手里,就像别的小朋友手里要拿一个玩具一样。几年下来,我发现,儿子会使用很复杂的词汇,他还是个情商很高的孩子,我认为这就是朗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对我而言,每天给儿子朗读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第5个晚上8点,儿子主动问我,怎么还不开始读书?” 贺昕 36岁 儿子8岁
“我给儿子朗读的第一本书,是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第一天,他不耐烦极了,我极力忍耐,只是说后边很有意思的,坚持一下。这样坚持了5天,每天20多分钟,儿子逐渐安静下来,并且有很多问题和我讨论。到了第5天晚上,我把读书的事给忘了,儿子竟然主动问我:妈妈,到点了,你怎么还不开始给我读书?孩子爱上了朗读,特别好动的他能够安静地听我朗读了。《爱的教育》读完后,我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他好像开始多一点关心别人了!”
节选自《心理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