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老师您好!我女儿目前4岁半,是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从1年多前她看了《我的兄弟叫顺溜》以后,就特别喜欢王宝强,也开始喜欢迷彩服。刚开始家里人都觉得只是挺好玩儿的,还给她买了几件迷彩的童装。可是现在我开始有些担心了:孩子每天上幼儿园都要穿的像男孩子一样;红色系和女孩儿的衣服一概不穿;在比自己小的孩子面前以哥哥自居;从最初说男孩子好到现在说自己就是男孩儿;最新的偶像是特种兵小庄……之前我和老公觉得只是穿着的问题,长大一些就会变的。可是现在老公依然认为是这样,我却开始担心了。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公公和老公都有些失望不是个男孩子,可一直也非常疼爱她,难道这方面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请问孩子这样属于正常情况吗?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么让她认同、接受和喜爱自己的女孩儿身份呢?恳切的期盼得到您的指点,非常感谢!
来自心理医生,情感,育儿专栏作家宫学萍老师的回复:
你好。
先说几句宽慰的话吧。不管怎么说,你的小女儿想要“成为”一个男人,总要比一个小男孩想要成为女孩子,让我们放心的多——毕竟,不管是我们所在的社会文化,还是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原本那些隐藏在女性体内的雄性特质,的确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接纳、肯定、甚至欣赏。类似果断、勇敢、坚韧等所谓传统的“男性”特征,也同样在越来越多的成年女性身上有所体现——并且帮助她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前提是,她们身上这些“男性化”特质的充分发展,不是以牺牲掉“女性”的那一部分自我为代价的。
你所提到的,孩子的爷爷和爸爸的失望(或者说“失落”可能更恰当,你确定自己心中没有吗?),多少和今天小女孩的状态存在有。我身边的一些心理学者,认为这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可以被命名为“城市中的重男轻女”——
我们的确不会像某些边远山区的农年那样,定要想方设法生出一个现实的男孩,但是我们依然希望家中“有”一个功能和象征层面的男孩,所以会有意无意地,把很多原本传统文化中希望儿子来完成的期待,寄托在女儿身上。比如光宗耀祖、比如出人头地。而孩子,也会呼应大人们的需要,在生活中捕捉成年人们与之相关的各个渴望,悉心满足。
不过亲爱的,就算一切如此,也并不等于说你的女儿,你的家庭,或者你本人,就一定存在着什么“问题”。大大咧咧的女孩,通常在小学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再说现实中,真的很少有人会记得自己在4岁半时订立的“人生规划”。3到6岁的孩子,正处在发展性别认同的年龄阶段,但这个身份认同,不是通过我们的通常意义上的言语教育实现的,而是通过孩子对同性父母的观察、模仿和内化、认同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女儿跟着妈妈,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女人,如何和男人相处;而儿子的模板则是父亲。
所以,现在轮到我反问你了——我们的好妈妈,作为一个成年女性,你对于你自己身上的“女人味”满意吗?欣赏吗?珍惜吗?你喜欢粉红色吗?包容自己偶尔的小脾气和任性吗?热衷言情剧超过“顺溜”和“我的班长”吗?一个自己从来不看书的母亲,无论她给孩子买下多少图书,她的孩子也不会喜欢看书的。我的意思,呵呵,你懂的。
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