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情商教育中的问题之情商教育时间分布不均,缺乏长期性
很多大学认为,新生入学时是进行情商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开学后的一段时间各种各样的报告会、班会、讨论会、联谊会、晚会等层出不穷,让学生应接不暇。当然,这个阶段对新生进行情商方面的培育的确很重要,因为学生来到一个新环境里,对这个环境充满了新鲜和好奇,这时候及时地灌输一些新的思想是很必要的。但是这个阶段学生的角色并没有转换过来,多数仍然处于中学生的角色,心也不安稳,杂事太多,比如了解学校及所在城市的环境、准备生活用品、准备学习用品、熟悉人员、打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密集的各种会议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这时候的学生穷于应付,并不会静下心来体会这些工作的真正意义。当所有的事务性工作完成之后,学生便转入到课程学习中来,并且心也基本上安定下来了,也完成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这时候后续的情商教育工作没有再跟进,似乎情商教育结束了。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前期吃不了,后期吃不饱”,情商教育在时间上不连续,缺乏长期教育的思想,其结果将会大打折扣。
解决措施:
选好情商教育的时机,必须打“持久战”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从大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到他们毕业离开学校为止,学校都应该随时进行情商培育。现在这一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的选择,在家深得父母的宠爱,几乎没有吃过苦、受过累,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冷了有衣穿,没钱的时候,有父母给,脏活、苦活、累活更是鲜有体验,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改变起来绝非易事。此外,有的大学生没能如期进入他们理想中的大学,很多学生存在一种失败心态、后悔心态,对学校不满意,缺乏自信,自卑感特别强。凡此种种,学校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可指望一蹴而就,搞突击。
从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来看,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时机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入学后的第一年,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以形象化的培训和讨论为主,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教师设计的培训活动中去,以学习和体验为主。这个阶段是接受阶段。第二个阶段大致就是入学后的第二年,这个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参与为辅,主要让学生设计和组织一些锻炼项目,训练学生的沟通、团结、协调、忍让、宽容、合作、责任、抗挫折等能力与品质。这个阶段是巩固和运用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入学后的第三年至第四年,此时的学生已经比较成熟了,他们开始运用情商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弟学妹们,这个阶段完全可以放手由学生们承担一些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这个阶段是情商理念的传播阶段。
文章来源: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