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困难,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心理专家说,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父母是导火索
在成人世界里,妈妈就是“温柔”和“爱”的代名词。如果告诉妈妈,在孩子眼里她竟然是一只凶猛无情的恐龙,妈妈一定不会相信。 中学高级教师刘平超,是全国首批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专家,她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这是她在给一个8岁孩子做“箱庭疗法”时,这个孩子摆的一个“心理场景”:沙漠中一列粉红色的火车,被五六只高大凶恶的恐龙包围着,恐龙们探头探脑地挤在车窗边。孩子说,自己就在这列火车里,恐龙是妈妈。 “作为父母,他们在无意中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刘平超说,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父母的不当言行诱发的,而解开这个“心结”,首先要让父母认识到问题的源头在于自身,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家庭结构问题:不完整的家庭带给孩子心理缺陷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相对较多一些。”刘平超说,出生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模仿对象,造成认知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在四五岁时表现为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 “对于女孩来讲,父亲是她认识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他能够保护她、欣赏她,父亲的缺位会造成女孩强烈的不安全感,长大后她会到处寻找这种安全感,容易早恋。” “即使再糟糕的父亲,也是一个男人,是男孩子模仿的对象。没有父亲的男孩,会往两个极端发展。”刘平超说,有的男孩会自认为必须负担起父亲的角色,于是特别依恋母亲,希望能保护母亲。“这类男孩子长大后,心理上会更认同年龄大的女性。” 与恋母情结不同的另一类男孩,是产生性别混乱,“因为没有父亲,他把母亲作为模仿的对象”。 根据刘平超的调查,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孩子,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占绝大多数。因此,男孩可能面临的困扰,要比女孩复杂得多,如果做母亲的不能及时给予引导,将来会后悔莫及。 4个月前,17岁的小A找刘平超进行心理咨询,他很痛苦,因为他越来越难以控制对母亲的非分之想。小A3岁时父母离婚,他一直到14岁都是与母亲同床睡觉。母亲平时在家里穿着随意,睡觉、洗澡、上厕所从不关门回避儿子。 母子两人感情很好,睡前母亲总要和他聊天。去年夏天,他在母亲房里聊到深夜才回到自己房间,但却一直睡不着。半夜,他实在忍不住,悄悄走进母亲房间,轻轻地抚摸母亲的身体。当时母亲没有动,当他的手越来越放肆时,母亲轻轻咳了一声。小A一下子惊醒,慌张地逃回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早上,满心羞愧的小A不敢看母亲的脸,生怕遭到痛斥。但母亲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他说,母亲没有发现。但事实上她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在与小A沟通了一个多月后,刘平超把小A的母亲也约到了工作室。 母亲承认,失去丈夫后,她把精神需求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甚至在心理上把儿子看作丈夫的“替代品”,虽然媒人不断上门,但她却沉迷其中。经过3个月心理治疗,完全解脱出来的母亲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 “小A是个素质很高的孩子,懂得心理自主调节。如果不是他主动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很可能一生都会在性方面发生障碍。”刘平超说,作为母亲,从小应明确母子各自的角色,不恰当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无形的诱惑或暗示作用。
原生家庭问题:阴影中长大的父母把阴影转嫁给孩子
十四五岁并不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不少孩子在八九岁时就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轮叛逆。“有的家长自身存在心理问题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把不满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自己还不觉得,反而认为是孩子有心理问题。”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很大。“父亲的阳刚能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能量,而母亲对孩子更容易呵护过度,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喜欢把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与别的孩子比。这种功利的比较使学习成绩成为唯一的标尺,自己孩子其他的长处被忽视了。”刘平超说,这种比较伤害了孩子的心,使他们产生自卑、叛逆心理。” 而父亲忙于工作缺少关爱,让孩子感受不到他存在的价值,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对母亲产生同情感,而对父亲发生厌恶和反叛情绪。还有的孩子则会模仿父亲的不良行为。 父母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也会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心理状态。小C妈妈找到刘平超的时候,几乎是哭着求她:“救救我吧,我实在受不了折腾啦。”8岁的小C相当叛逆,什么事都跟妈妈对立,妈妈说东他偏要说西。妈妈看见他把尿洒在马桶外,让他擦干净,他干脆尿得满地都是。 刘平超对母子两人进行了心理咨询,发现问题出在母亲身上。“母亲的原生家庭(即娘家)就是不健康的。她是六姐妹中的老大,平时父母总嫌弃她,家务事都让她做,而她的母亲对她做的每件事都要横加指责,她从小就自卑,特别恨母亲。” 小C妈妈把对母亲的不满情绪,又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她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一句表扬的话,只有批评、责怪等负面语言。在给小C母子做箱庭疗法时,小C用恐龙做为母亲的意象,这让妈妈十分震惊,她选择了观音塑像来象征自己,她一直认为自己很爱孩子,是孩子心理不正常。 “在治疗中,有不少孩子用蜘蛛、恐龙或丑陋的巫婆来表示妈妈。”刘平超说,孩子需要正面的语言引导,负面语言反而会把他们引上“歧路”。“你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去端一杯水来,如果你一直对他说‘不要打破不要打破’,他肯定会打破,因为负面的语言暗示,在他脑中一再强调着‘打破’的画面;相反,如果你对他说‘你要抓紧,要抓紧’,他就是摔倒了手中的杯子一定还抓得紧紧的,因为他一心记得的就是抓紧。”
父母教育问题:不和谐父母让孩子无所适从
“单亲家庭并非都有问题,但总是有缺陷,相对来说,完整家庭无疑好得多。”刘平超说,其实完整家庭中也存在问题,“家庭结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父母自身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同样会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很大。刘平超提供了一个真实案例:8岁的小B刚上三年级,上课时老是做小动作,不爱读书,行为幼稚,自控能力很差。虽然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但刘平超却把父母都叫来了,“我让他们3个人一起做箱庭疗法,父母一直忙着争吵,根本就把孩子给忘记了。” “箱庭”操作过程规定参与者之间不能语言交流,“母亲拿一个小玩具放下去,父亲就很生气地把东西拿走,埋在沙堆里。轮到母亲时,她又把那个东西挖出来放回去。孩子独自在边上做自己的,父母完全没有去体验孩子的心理,更不要说默契和沟通了。” 刘平超说,箱庭疗法表现出来的场景,反映的是这个家庭的“原生态”:父母之间无法沟通,相互不理解,就不可能去关注孩子。“他们把关注的焦点都落在两人之间的矛盾上,孩子的心理状态,他们顾不上去体验,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又一起来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 从小在这种状态中成长的孩子,无所适从,将来在学习能力方面和与人交往时都会出现障碍,走上社会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与其他人无法很好相处,常常会因此引发争执。刘平超说,制造不利于孩子心理发育的家庭氛围,并非因父母文化程度低所导致。相反,有的父母文化水平很高,自己的事业发展也很顺利,关键是没有选对教育模式,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
——摘自《厦门晚报》 记者 蒋怡丹 李小庆
从今天开始,健康快乐每一刻。
今天心理咨询服务热线:0592-2660936 2028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