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冬得了抑郁症。这位28岁的公司副总,是典型的青年才俊,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妻子说,真的想不出他有什么好抑郁的? 可是晓冬的确病得很严重。已经有半年吃药治病、无法上班。他不想动,不出门,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妻子很漂亮很优秀很体贴,但是她说,晓冬最起码有半年没碰过她了。儿子刚刚两岁,正是非常可爱的时候,晓冬生病后很容易发脾气,听到孩子哭闹尤其烦躁,于是,儿子被打发到外公外婆家照料,已经有半年没住自己家了。晓冬还有轻生的念头,几次说:活着很无聊,没什么意思,把家里人吓坏了。怕他想不开,他的爸爸妈妈天天轮流过来陪他。 妻子带着晓冬找到今天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刘平超。刘老师发现,这位80后的白领精英,像个孩子,原来是用生病的方式来吸引全家人的关爱。自从他抑郁之后,全家人关心他超过任何一个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虽然他自己意识不到,他的方法奏效了,只是生病的代价实在太大。
抑郁的感觉 像掉进一口深井
“抑郁的感觉,像掉进一口深井,看不到出口,无处可逃。”晓冬告诉刘平超:“我觉得很无聊、很难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刘平超梳理了晓冬的成长经历,发现他一路顺风顺水,一点创伤的痕迹都找不到:幼儿园时代他就是老师最喜爱的那个小朋友,小学一年级他就是大队长,进重点中学是保送,进重点大学又是保送。大学毕了业,班上最漂亮最贤惠的女同学爱上他,主动追求,嫁给了他。两年前,儿子出生了,全家人高兴得要命。当说到令人骄傲的往事时,他无神的双眼有了些神采。 在公司,28岁的晓冬已经是副总了,虽然最近不是他、而是另一位副总将被提拔为老总,他有些失落,可也没太多不平衡:那位副总年纪比他大得多,资历也比他深。 刘平超让晓冬想像自己在这口深井,一点点说出那难受的感觉。 “非常压抑……” “还有呢?” “很孤单……” “还有什么?” “胸口很闷,喘不过气来,很难受。” “不要去压抑这个感觉,说出来,再深入一点。” “大家都不要我,都不理解我,都不帮我……” “好,重复这句话,大声说出来!” 当晓冬大声重复时,压抑许久的情绪终于打开闸门,倾泻而出。他开始哭泣。刘老师轻轻拍打他的后背,他竟一把抱住刘老师,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大哭起来,哭得非常伤心。
儿子出生后他开始不舒服
晓冬说,其实两年前他就开始感到难受。刘平超让他回忆:两年前,发生了什么事呢?晓冬想了想:没什么事啊,就是儿子出生了。他说,印象很深,妻子在手术室里剖腹产,自己在门外走过来走过去,心里七上八下,非常紧张,当听说母子平安时,眼泪都下来了。第一眼看到儿子时,心里好激动、好喜欢啊! “那么,你能不能想一想,你难受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场景是让你感到最难受的?”刘平超问。 “下班回家的时候。我开门进去时,老婆经常要么在厨房忙,要么围着孩子转,有时甚至没空理我。我只好自己看看电视,非常无聊。” “还有呢?” “我爸妈来看我们的时候。每次我给他们开门,他们看都不看我,一边问‘我孙子今天怎么样’,‘你看我给宝宝买了什么’,一边一头钻进房间看孩子去了。” “如果是以前呢?” “以前我下班回家都是按门铃的,老婆会来开门迎接,给我一个拥抱,告诉我晚上准备了什么好吃的。我爸妈来看我们,笑眯眯进门,会很关心我,‘今天忙不忙?’‘晚上可以轻松一点了吧?’或者递给我一个袋子,‘儿子,这是给你的。’” “还有没有什么场景让你觉得更难受?” 晓冬想了想,“孩子哭闹的时候。他们全跑过去,围着孩子,大呼小叫、手忙脚乱,连我跟他们说话,他们都听不到了。” 刘平超请晓冬用玩偶摆一摆家庭结构图。晓冬首先挑了一个比较大的玩偶,摆在正中间,这是自己;然后摆“妻子”,妻子面向着自己;最后是“爸爸妈妈”,他们排在他的另一侧,也面向他,围绕着他。场景里没有摆“孩子”。“孩子呢?”刘老师问。晓冬挑了一个小玩偶,远远放在自己的左前方:“儿子在他外公外婆家。” “晓冬的家庭结构图很明显,他以自己为全家的中心,儿子在角落里,他和儿子的心理距离很远,没有什么父子的情感联结。”刘平超分析,晓冬是独生子,从小是父母的宠儿,婚后妻子也像“母亲关爱儿子”一样关爱他。他向来是全家的中心,即使结了婚有了孩子,社会上很成功,但在家里始终是“儿子”的角色,在潜意识里不知道自己是“丈夫”、“父亲”,更不知道“丈夫”、“父亲”该怎么做。“孩子出生的新鲜、激动过去后,他其实无法接受孩子比自己重要,当家里人围着孩子时,他感到自己被忽略了、被抛弃到无底深渊。所以用生病的方式来重新成为全家人的中心。”
好好抱抱儿子找到当父亲的感觉
刘平超让晓冬想像儿子的模样,把儿子的形象在纸上画出来。晓冬很认真地画完,刘老师请他把儿子的画像举起来,“你看着他……你会发现他越变越大,越变越漂亮……还动了起来。你听到他在叫你,他是怎么叫你的?” “爸爸,爸爸。” “听听看,他在叫你,他会跟你说什么?” “他说,爸爸,爸爸,抱抱我。” “你多久没抱过儿子了?” “……大约有将近一年了吧。” 刘平超递给晓冬一个抱枕,“好,把它当作你的儿子,现在好好抱抱他吧。” 晓冬把抱枕抱在怀里。 “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怀抱着儿子的感觉……现在感觉怎么样?” “很舒服,很充实。” “好好体会一下那种感觉。” “很温馨,感觉好像有了力量。” 刘平超给晓冬布置了作业:回家好好抱一抱儿子,亲亲他,和他玩耍、说说话。 “说什么?我真不知道该和他说什么……”晓冬抱着抱枕,有点茫然。 “好好感受一下。儿子现在在你的怀里,你想跟他说点什么﹖” “……宝宝,爸爸对不起你,爸爸这么久都没抱过你……爸爸要长大,爸爸要好好抱抱你。”晓冬流下了眼泪。这番话,是他内心潜藏的最柔软的“父性”自然流露,终于把他“父亲”的感觉调了出来。
像丈夫一样感受到妻子
晓冬和妻子在刘平超陪伴下,做了个夫妻互动游戏,摆了一个沙盘作品。 沙盘过程中,晓冬刚摆上一栋房子,妻子马上为他铺了一大片草坪;晓冬一摆上一个海豚,妻子立即拨开沙子,为这只海豚造一片湖泊,而湖泊正是女性和情感的象征。刘平超引导晓冬去体会妻子为他所做的一切:“当妻子为你这只海豚在沙地上拨出这片湖时,你有什么感受?”“感到顺多了,很舒服。” 刘平超点评,在沙盘中,妻子从头到尾都很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一直跟在他后面用心配合着他的思路,而晓冬只摆自己的,很少配合妻子,和妻子的思路互动。她说,这投射出晓冬夫妻日常互动模式:妻子非常注意感受他,而他只关注自己,很少用心感受对方。沙盘这一番呈现,让晓冬很受触动。 刘平超请他们夫妻好好看看对方,她问晓冬:“是不是很久都没有好好看看老婆了?”晓冬点头。 “你像丈夫一样看着老婆,好好看看她,她是你的妻子……你看到什么?” “……很憔悴。”听到这句话,妻子顿时泪流满面。在刘老师的鼓励下,晓冬走过去,拥抱了妻子。 刘平超说,以前妻子更像晓冬的“妈妈”,照顾、体贴、呵护他,而晓冬始终没有从他的原生家庭走出,在自己家也是“儿子”。很多80后的男性都具有这个倾向,自己却毫无觉察。晓冬需要慢慢找回“丈夫”的感觉。他心目中的家庭结构图,应该是他抱着儿子,妻子站在他的身旁,挽着他,他是充满力量感的“父亲”、“丈夫”的形象。当他角色变了,开始从给予中找幸福感时,抑郁也就自然消除,更不会和儿子争宠了。
——摘自厦门晚报 文/福落伊得
从今天开始,健康快乐每一刻。
今天心理咨询服务热线:0592-2660936 2028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