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释放悲伤化之为责任与力量
4月5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清明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那一天,很多人都会去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这个日子也很容易让人思念自己已故的亲人,亲人逝世,对许多人来说世间最难过的事莫过于此,有些人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慢慢走出悲伤,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但也有些人,总是沉浸在伤痛中,在对逝去亲人的回忆中难以释怀,终日以泪洗面,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生活。
联系到不久前的盈江地震,以及当年的汶川地震……在这样的大灾难中,许多幸存者虽然有幸存活下来,但经历了失去亲人朋友的伤痛,经历了大灾的血腥惨烈、家园被毁,悲伤是难以言表的。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悲伤,如何走出悲伤呢?
案例
逝父的痛持续6年
园园今年27岁了,6年前,疼爱她的父亲因为一场意外事故,永远地离开了她。当时的园园还在上学,得知那消息的时候,她如五雷轰顶,欲哭无泪。当时的园园,真的很想辍学不再读书。可是考虑到家中没有工作的母亲,她不得不坚强起来。就这样,园园只好忍住悲伤,半工半读地完成学业后,很快步入了社会。
可工作这几年的时间,园园的心底一直很悲伤。尤其是每年的清明和父亲的忌日,她都会觉得很难过。那是一种无法压抑的难过,会从心底酸酸地冒出来。每当那段日子到来,园园的情绪总有些失控,工作起来心不在焉,状态很差,有时还会一个人躲起来失声痛哭……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近六年时间,母亲和身边的朋友都很担心园园,她们都很想帮助园园走出悲伤。
专家解析
有悲伤一定要哭出来
但不能长时间持续负面情绪
悲伤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情绪,它经常和其它情绪连在一起,如愤怒、恐惧、焦虑等,它们会交替出现。悲伤情绪并不完全是坏的和负面的,俗话说“化悲痛为力量”,在悲伤情绪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力量,适度的悲伤在特定的环境下具有保护性的作用,例如它可引发我们的羞耻心和责任感,帮助我们正视自己,激发潜能完成目标;同时悲伤会刺激我们内心中最原始的情感,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包容,懂得爱与被爱。
但是,过度的悲伤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陷入严重的混乱之中;同时,悲伤是我们健康的致命杀手,长期处于悲伤之中,会让我们的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比如身体疼痛、失眠、心悸、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同时,长期的悲伤情绪也是引发众多疾病的主要原因。
在上面的案例中,当园园的父亲去世后,由于母亲的原因,园园将内心的悲伤压抑了下来,没有及时、充分地释放和处理,这种悲伤的情绪一直存在于园园的心底,总是在特别的时间表现得特别明显。亲人的逝去给我们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和逃避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悲伤,这是正常的,我们允许自己难过,并且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释放,但不能总是过度且长时间持续悲伤的负面情绪,否则会导致个人生活的混乱。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缓解、走出悲伤。
极限宣泄法。用极度宣泄的方式,把悲伤最大限度地释放。有些人心中装不了事,有伤痛就哭出来,这样会很好。但有些人表面上很要强,把悲伤藏在内心深处,长期得不到释放,就会给自己的精神上造成重负,可能出现精神上的疾患。特别是男人,也不要担心哭出来会丢面子。失亲之痛,任何人都会理解。所以,大难之后,心中有悲伤的人,一定要哭出来,不妨找个机会,既使是蒙在被子里,身心绝对自由地大哭一场,这样对情绪的调节很关键。
替代表达法。把悲伤的情绪转化成另外的一种动力,比如狂跑,或举重不止。真到自己体力耗尽,这样就可能最后哭出来。结合上第一种方法,来一次极度宣泄。若悲伤郁结得不到排解,就会越堵越多,只要有所宣泄,就会减轻,宣泄得越彻底,减轻得越快。但有些人极度悲伤,却不容易表达出来。替代表达法,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宣泄。
倾诉交流法。把心痛讲给亲人朋友听,分担会减轻心灵的重负。陷入悲伤的人,可能会沉浸在沉默之中,不愿与人交流,既使是至亲的亲人,极好的朋友。但敢于倾诉,敢于把内心敞开的人,就会在理解中得到情感的分担。这样,就会防止抑郁成疾,特别是与有同样经历的人谈一谈,会减轻伤痛,对灾难的认识变得理性一些。人在交流之时,也就像开渠放水一样。
活动减压法。多参加群体性活动,体味现实生活的鲜活。人在无事的状态之下,就容易胡思乱想,想得多了,也就想得严重了。人在工作或活动之中,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慢慢地体味到现实生活的乐趣,从而无形之中忘记悲伤。
自我关注法。活着有时要承受悲伤,但活着本身是美好的,活着真好。活着的人活得好,才会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因而,有意识地强化这种意识,会很好地调节自我情绪。这样会给自己好好活下去提供足够的理由和信心。
灵魂升华法。生命是短暂的,面对意外或灾难,生命更是脆弱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同样,感伤自己亲人朋友的逝去,同时也会产生对他人遭遇的感同身受,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就会有一种机会和可能,也就是化一己之悲伤为帮助他人的行动力量,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会有重新的认识,会得到升华。也就把悲伤化成了一种责任和力量。(来源:都市时报 记者柳瑜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