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6岁从浙江老家来我们太原上学。开学第一天,与近五年没在一起生活的妈妈一同来到了教室门口。他双手紧紧抱着妈妈的大腿,头缩在妈妈身后始终不肯出来,直到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大家一起亲切地招呼他,才满脸泪水地被妈妈拖进教室。
在以后的校园生活中,他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们多说话,做的最多的事就是钻在桌子下面,用铁质的水壶敲打铁桌腿,发出“丁玲咣当”的声音,一个学期能换四、五个水壶。更有一次,因为与同学发生了不愉快,放学时他就呈“大”字悄无声息地展展地趴在教室地上,差点儿被不知情的同学锁在教室。课堂提问他总是用南方口音问你:“老师,你说什么啊?”作业更是一塌糊涂。老师们都很发愁他,面对他手中时常出现的大木棍、粗柳枝,也只有我这个班主任蹲在他跟前好半天,连哄带骗地才能拿出来。
直到二年级,事情出现了转机。第二个学期,我渐渐从日记中发现了他记录的一些家中有趣的事:妈妈趴在地上逮螃蟹,小乌龟钻进了暖气片里……语言特别有趣、真实。为了鼓励他,我当全班的面大声朗读他的日记,大家听得很专心,我也读得挺起劲,却发现他又钻在了桌子下面,面无表情,斜靠着桌腿。起初,我以为他没当回事,就提醒他,大家也鼓掌鼓励他,可一连几次,只要我读他的日记,他就钻桌子。但是我注意了:我读日记他钻桌子,别的时候他钻的少了;虽然他每次钻桌子,但表情有变化,从开始的面无表情,到后来掩面偷笑,再到后来呵呵笑……课堂上我若无其事地和孩子们开玩笑:“瞧人家xx,乐得偷笑呢!”“看把人家xx美的都不出来了!”“这么好的文章可不能白听,快鼓鼓掌,谢谢人家!”就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不再钻桌子了,每当我再读他的日记,总静静地坐在那里,感受着大家对他的那份鼓励与喜欢。
现在他四年级了,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对于没来得及写完的课堂作业,他会利用课间一点点补完;课堂回答问题他不会和别人一样规矩地举手,但会随着老师的思路不时地大声表达自己的见解;课间他不会有很多的朋友围在一起,但再也不是一个人拿手指在窗台上画着走来走去;操场上,他不再躲着我,还会老远地叫住我,高兴地让我看他刚换的新衣服。
他才四年级,人生的路才开始,课下我总问他:“xx,长大当了大老板,忘不忘老师?”他也总憨憨地笑着,“不忘!”那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说:“我为给学校盖漂亮的楼而读书。”博得了大家的掌声。
分析:
孩子从小不在妈妈身边,没有和妈妈建立亲密依恋,内心缺乏安全感,导致他不能顺畅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出现了问题行为。经过和妈妈重建亲密关系和老师的无条件的接纳和关注,他终于打开了心扉。
感悟:
一种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他行动的思想根源,有时表面的淘气、捣乱正是孩子们自卑的表现。更多的关注那些孩子,打心底里接受他们,因为接纳就是阳光就是爱。从这个案例中我作为教师也在进行认知的改变,敢于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就像世上没有那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也允许他们的不同存在。正因此孩子才允许我充当了自己的心理母亲。我想作老师的,尤其是作小学老师的,读懂每个孩子的心才是最成功地实施了教育,敞开我们的心,才能打开孩子们的心,在点滴的言语和行动中孩子才学会了感受爱、理解爱、表达爱、传播爱。
转自:http://www.daai.cc/2009/0523/56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