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得心理病有好处,恐怕谁也不相信。然而,在临床心理咨询中,这样的状况比较常见。
得病,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有个孩子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她非常渴望,而父母一直忽略。忽然有一天,她得了焦虑症,被确诊之后,父母态度大变,对她呵护有加,可孩子的病情却没怎么好转。孩子不经意中说了一句话:“爸爸妈妈,我病好了以后,你们还会对我这么好吗?”
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只能起到表面或短暂的作用,非但不能解决实际困扰,还会加重。
我曾经问过一个退学住在精神病院的孩子:“你觉得学校、家、医院,这三个地方,哪个你最喜欢?”
“医院”,他脱口而出,但他马上又否认,“我说错了,我不想住在医院,我想治好病赶紧回到学校,我的功课已经落下不少了。”
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引论》的“过失心理学”里,对于这种现象做过很精辟的解释,每个人的“过失”说法或做法,都是有意义的,很值得关注,“过失”往往透露出当事人真实想法或做法。
弗洛伊德举了一个例子——
某会议主持人在会议开幕时说:“我宣布闭幕!”,他赶紧解释,自己说错了。其实,他之所以说错,是因为事先他非常反对这个会议的议题,他内心当然渴望会议赶紧结束。
“过失”成为解决内心冲突的一种应急方法,其好处是可以变相地释放内心压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学生跟妈妈冲突非常厉害,两人都各不相让,突然有一天,孩子跟妈妈争吵时,变得歇斯底里,披头散发,这样子把妈妈吓坏了。于是,以后再争吵时,孩子都用这一招打败妈妈。争吵越厉害,孩子的症状也越厉害。最后,孩子被送到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里,孩子说自己没病,她越这样说,医生越认为她有病,因为严重的精神病人都认为自己没病。在医院里,她改变了策略,她意识到只有配合医生,才能尽早出院。于是,她承认自己有病,按时吃药,一个月之后,她顺利出院。
出院以后,妈妈对她态度缓和不少,尽管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她总算战胜了妈妈,这就是得病的好处。
不过,当事人一般不会承认自己得病是为了得到某些好处,毕竟,这是潜意识的想法,主观上意识不到。
其实,以“得病”方式争取好处或解决问题的做法,不少三四岁的孩子都很熟练地掌握了。比如,一些孩子被送到幼儿园不久,会出现头疼、胃疼,甚至呕吐等躯体症状,从幼儿园接回家之后,症状很快消失。那些孩子,有的是不适应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有的是受小伙伴欺负了,有的是由于做错事被幼儿园阿姨过分呵斥,等等,总之是遇到他们不能无法应对的困扰,他们选择“合理”逃避——得病,如果不教会他们有效应对困扰,这种遇到压力就“得病”的方法,会延续很长时间,甚至一生。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e238f30100dyph.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