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来,今天沙盘游戏走近厦门企业,社区,家庭,个人,在这互动过程中,带给了管理者,员工,学员,家庭,孩子,心理教育工作者不少的惊喜,大家收获颇丰。现将经典沙盘体验心得编辑在一起,供沙盘游戏爱好者分享。你也可把自己的心得发给我们(xmjtkj@163.com),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你心中的风景!
分享一:温家宝总理情系四川,关心心灵花园工作
温家宝总理接见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秘书长柳蕴榆时,对沙盘游戏表示感兴趣,并对心理分析联合会在四川的工作表示满意
分享二:何厚铧一直关注和鼓励心灵花园的工作

澳门特首何厚华与华人心理分析理事长柳蕴瑜
分享三:管理者奖金沙盘提升感悟篇
进入今天,沙盘一直是一个很神秘、神奇、神圣的东西,即使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沙盘到底是什么,但是这份感觉一直都持续着。
相伴成长的过程,对沙盘也有不一样的感受。林先生在培训的时候所说到的三个阶段,深有感触。为什么,这就是我奖金的成长阶段历程,这就是我奖金的无形沙盘。
从起步开始的兴奋与好奇,到有所悟到的困顿与挣扎,到现在的承担与敢为。在有形的沙盘世界中,陪伴的过程历经这三个阶段;而在每一个人的无形沙盘世界中,成长的历程也依然如此。
感受沙盘的神奇力量,感受被困昨天的挣扎,感受一步之遥的艰辛,感受把握今天的快乐,感受拥抱明天的意愿,小小的一方沙盘,大大的我的世界,坚定我的状态,坚定我的自主,坚定我的坚定,谢谢无声沙盘的心灵传递!
分享四:箱庭学员 云彩淡雅沙盘培训之一“寻找自我像”
2009年3月到4月间,我和同安区的几位心理老师参加了一个沙盘培训的初级班,现将一些材料做做整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个简单的沙具,因为用“自我像”的投射,而呈现出了生命力与无限的关注点。这就是沙盘的魅力。第一期的培训,进行的是“寻找自我像”的体验。在导师刘平超的引导下,我们几位成员第一次透过箱庭多方位的了解了自己。

刘老师在自我像的寻找中,让大家去感受寻找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为什么有人寻找速度慢?为什么有人在选择时如此犹豫?为什么有人一眼就找到了自己的自我像?通过一些自己不在意的心理状态,所呈现给大家的感觉是什么?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的分享着自己所感受到的每个点。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能够看自己选择自我像的形像、表情、动作等,及在沙盘上所放置的位置来体查参与者的当下状态。
在感受过程中,刘老师为我们每个人指出了进步的方向。刘老师对我的分析是:喜欢家庭带来的温暖,依赖性强,喜欢有自己的位置等,我的原则性有时也成了一种自我设限。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沙盘的神奇与魔力,也让我走近了自己。
分享五:职员古仑沙盘初体验
第一次,紧张忐忑而又好奇期待。短暂的好奇迅速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之前,曾和团队伙伴一同完成过一幅画。林先生说,其实这就是沙盘。那时只是单纯地认为,二者之前有着相同的意境。现在回想,确实。 沙盘体验过程中,和两位伙伴可谓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没有任何言语、形体及眼神交流,彼此用心交流。从前也少有这种感觉,心灵沟通所传达的信息甚至比其它交流方式更加准确、清晰。
心灵交流的另一清晰度,也同样能够很好的被周围陪伴的伙伴用心感受到。所谓旁观者清。在我们投入地体验沙盘时,伙伴们已从一些细枝末节中感受到我们某些心理状态。不知道,天底下有人能否掩饰这种状态呢?我觉得应该是不可能。 擦亮自己的眼睛,让心灵更上一个台阶。今天的我,要为自己而活,自己成为自己的瞭望塔,坚定方向。放开心灵,成就自我。
分享六:孩子们的沙盘世界(MBC营员)

孩子在创作沙盘之后的分享,让家长们听完之后很有感触。
“在沙盘里,我感觉很舒服,很快乐。”
“我很激动,在沙盘,我很自由,可以独立做自己喜欢和快乐的事情。”
“很温暖,在玩沙盘的时候,我感觉很安全,很柔软。”
家长孩子分享之后,相互交流,也收获了许多。
分享七:厦门记者 张海军——堆沙子摆玩具看看你在想什么
本报讯 (记者 张海军)“我看到旁边放满了各色玩具,人物、动物、生活器具,确实很丰富,既然可以随便摆放,那我就玩玩吧!”一进心理箱庭区,不少人都是抱着游戏的态度,其实这是一项很严谨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咨询师就是通过沙盘中构成的画面,一眼洞穿了游戏者的心态。
箱庭游戏看起来很简单,一个四方的沙盘格子,铺着一层厚厚的沙子。“沙子太平坦不好,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意味着游戏者很容易沦为平庸。”心理分析师说。游戏者多数会把沙盘里的“地质状况”进行调整,让它看起来有山,有沟壑,也有平原,就像人的生活一样,充满不确定的起伏。
调整好地形,就开始往沙盘上摆东西了。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逻辑来看,房子是成家之本、立业之基,所以多数人会先摆一座玩具小房子。然后,在房子周边摆放人物、动物和植物等,显示了生命和活力。几轮之后,沙盘上就出现一幅美妙的画面。
每个成形的沙盘模型都反映出游戏者的心理状态,比如,奔腾的河水代表存在的隔阂与误解,但是如果架起一座桥,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玩沙盘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或者情侣,如果是一个群体,摆沙盘时相互之间不能有言语或者肢体的交流。心理咨询师说,在这种情况下游戏者不会受到干扰和暗示,他的选择都是他的潜意识在指挥,他的内心世界就通过沙盘上的摆设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一个看似不甚起眼的玩具或模型,实际上已经包括了游戏者的心理状况。“在游戏结束时,我们可以有简短的交谈,必要的时候把沙盘上反馈出的信息跟受访人沟通。”
——摘自2007年10月02日 星期二 《厦门晚报》 第3版
分享八:家长王女士——沙盘帮我弄明白我的心理状态
王女士:以前曾经看到过关于箱庭沙盘的报道,但是总是难以相信:这个不显眼的沙盘能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发挥多大的功效?所以今天来时,乃至刚开始摆放沙盘时,都是将信将疑的。 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我原计划摆放两次沙盘。第一次随意乱摆,看看专业的沙盘陪伴人员怎么为我解读。如果这些陪伴人员确实有专业水平,可以信任,我就再摆第二次,摆出我心中所希望的“世界”。 但是在第一次摆时,摆着摆着,我仍然不由自主地调整起这些玩具的摆放位置、朝向,以及什么东西放在什么东西旁边等等。 但即便是通过这幅不精心摆放的沙盘,林先生也能逐步分析出我内心深处的盲点。有些心理状态是我自己平时能感觉到的,但是似乎自己说不出来,今天通过沙盘帮我弄明白了。 而且林先生在与我谈论箱庭作品的过程中,一直采用“作者”这个称谓,比如“‘作者’在创作这个沙盘时……”而非用“你”,这让我感到他是很客观地在就事论事地分析,让我觉得很轻松。 听完林先生的引导式解读,到最后我已经觉得第一次看似随意的摆放,基本上能够充分勾勒出自己的心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