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长提出的教育孩子时遇到的种种问题,给答案并不能帮助家长根本地解决问题,同样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种种提问时,给孩子答案也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最近听到很多家长的一个困惑: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当社会现象与我们提倡的道德品质不一致时,我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说了。
有一位营员家长告诉我这样一个例子:我是个中学老师,女儿有时到我的办公室来,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叫我的同事“XX老师”,而是跟着我直呼其名。我自己也会被其他老师的孩子直接叫外号,我是感觉没什么,孩子这么叫我,我感觉很亲近啊。我怕那个老师会不高兴,觉得孩子没大没小的不礼貌,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
如果,你是这位家长,你会怎么跟孩子说呢?
“不能这么称呼人家的,那样不礼貌,要……”
我把我想到的方法跟这位家长分享了:首先,你不妨私下跟这位老师交流一下,女儿这么称呼她,会不会让她感觉不舒服呢?如果这个老师会觉得不舒服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老师的感受语言反馈给女儿,而不是用你自己关于“道德、礼貌”的语言去教育孩子。通过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分享分析,引导孩子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自己对别人做出行动或说出话时,先去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那样孩子不管是在与同龄朋友,还是不同龄的朋友交往时,就不会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了,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感受力。
也许,面对同样的问题,你会有更好的方法。我要分享的一点就是:运用生活中的事件作为孩子成长的教育素材,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分析问题,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会比给孩子答案更能帮助孩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