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中莹先生献给家长的话:
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必须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
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是不会成功的。

当作者写下这本书和设计一些亲子课程时,是将以下的信念作为其理论基础:
● 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及听从父母。
● 孩子再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而做的。
● 家长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代替的。
● 孩子在不断地努力做好,就算当他弄得最糟的时候也是一样。
● 每一个孩子都具备使他拥有一个成功快乐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长只不过是帮助他把这份能力释放出来。
● 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很正常,虽然他没有在家长在乎的事情上表现出来。
● 任何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
● 总有更好的办法,只在于家长肯不肯去找。
● 家长是每一个孩子成长结果的最大决定因素。
● 所有亲子关系的改善,必先来自家长的一些改变。
对于这本书,作者李中莹先生尽其所能,将以下的感受与读者们分享:
(1) 孩子成长的过程很复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很多事情都会有不同的需要和反应,再加上每一个家庭的文化、传统、生活模式、环境、地区、社会等背景及家长的性格、行为各有不同,所以从根本上说没有两个孩子是相同的,因而也就不会有一套绝对适用于每一个孩子的教导技巧。另一方面,在一本书中把迄今为止总结出来的有效知识、想法和行为介绍给家长,那将会是一部巨著。以今天家长繁忙的生活方式来看,恐怕难以吸引他们去阅读及研究。
(2) 一个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是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事情及他所学到的思考模式所决定的。故此,伴他成长的家长需要首先明了一点:“这个现状制造出来,有我一份。”意思是说家长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模式,塑造出孩子今天的现状。欲想孩子有所不同,必须家长先在自己的思想、言谈、行为和情绪表现方面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欲孩子改变,家长必须先来一些改变。” 自己不准备改变,而只想去改变孩子的家长,这本书帮不了他们,我们不相信有这个可能。
家长开始改变的初期,孩子或者不会马上出现相应的改变,在某些情况下,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会变本加厉。家长必须明白这是一段考验的时期,回复到过去的做法,情况肯定是回复到与以前一样;坚持已经作出的改变,孩子认识到家长的坚定及认真,便会作出正面的回应了。
(3) 很多家长都有一些自责或者内疚的心态,觉得自己未完全做好对孩子的工作。这种心态的好处,是驱使这些家长去寻求和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提高亲子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样的家长相比于那些总是自认为做得很对,一出现问题就责怪环境或孩子不好的家长来说要来得积极。但坏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信念:家长的确对不起他,欠他一些东西。这样的孩子往往会不断索求,每次吵闹时都以此为凭借而有诸多要求和抱怨,使家长不知所措,难于招架。
PS:当看到作者为这本书写的序时,我感受到作者是怀着对孩子无限爱而倾其所有,为家长奉献了这份精美的礼物。 希望将此书推荐给所有的家长,能有所收获,从中受益,更好的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为孩子创造一个更为健康的成长环境,做最好的陪伴者。 |